早春話梅
郝洪濤
窗前臘梅次第綻開,金黃晶瑩,幽香沁人。佇立觀賞,浮想聯翩。
我國植梅,歷史悠久?!?/span>書經》《禮記》《詩經》都有記載。觀賞梅花,大致始于西漢。隋唐五代,梅藝漸盛。湖北黃梅縣江心古寺“晉梅”、浙江天臺山國清寺“隋梅”、杭州超山大明堂“唐梅”等,就是明證。宋代,范成大著有《梅譜》。元、明、清代,梅花栽培技術不斷提高。明·王象晉《群芳譜》記載梅花19種。清·陳昊子《花鏡》記有梅花21種。當代,有《中國梅花品種圖志》《中國梅》等書出版。
我國梅花,品種繁多。梅花為薔薇科,杏屬。按應用可分為花梅和果梅。果梅即食用梅,有青梅、白梅等,果實可食用或制醤釀酒,也可以入藥。花梅即觀賞梅,其按枝條姿態分為直腳梅、杏梅、照水梅、龍游梅等;依花型顏色分為宮粉型、朱砂型、綠萼型、灑金型等。觀賞梅也結果,但不能食用。這里特別要說一下臘梅。臘梅也稱蠟梅,屬臘梅科,因花瓣色黃透亮似蠟,花開于臘月,故稱。臘梅花瓣有圓瓣、尖瓣,花蕊有素心、葷心。臘梅花朵還可提取芳香油,并可入藥。
梅花原產中國西南部。主要分布在川東、鄂西、贛北、皖浙山區、閩、臺等地區。蘇州鄧尉有梅樹十萬多株,稱“香雪海”。杭州超山喻為“十里梅”。無錫梅園因梅得名。南京市把梅花定為市花。臘梅原產河南、湖北、陜西、四川等省,河南鄢陵臘梅最為著名。
梅花是中國名花之首,與蘭、竹、菊一起列為“四君子”,與松、竹并稱為“歲寒三友”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以其高潔、堅強、謙虛、奮發的品格,激勵炎黃子孫。
歷代詩人喜愛梅花,留下了許多佳句名篇。
南北朝·陸凱《贈范曄詩》:“折花逢驛使,寄予隴頭人。江南無所有,聊贈一枝春。”以梅贈友,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懷念。
唐·齊己《早梅》:“風遞幽香出,禽窺素艷來。”寫出了梅花的芳香與風韻。
唐·黃蘗禪師《上堂開示頌》:“不經一番寒徹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。”極富人生哲理。
北宋·林逋《山園小梅》:
“眾芳搖落獨喧妍,占盡風情向小園。
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。
霜禽欲下先偷眼,粉蝶如知合斷魂。
幸有微吟可相狎,不須檀板共金樽”。
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梅花的姿色與品性,是經典之作。
北宋·王安石《梅花》:
“墻角數枝梅,凌寒獨自開。
遙知不是雪,為有暗香來。”
以梅花品格反映改革家的思想境界。
南宋·杜來《寒夜》:
“寒夜客來茶當酒,竹爐湯沸火初紅。
尋常一樣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。”
這是韻味無窮的友情深。
南宋·陸游《卜算子·詠梅》:“零落成泥碾作塵,只有香如故。”以花喻人,托物言志,表示自己的遭遇與品格。
元·王冕《墨梅》:
“吾家洗硯池頭樹,朵朵花開淡墨痕。
不要人夸顏色好,只留清氣滿乾坤。”
贊美梅花的高風亮節,表達自己的人追求。
清·釋敬安《題寒江釣雪圖》:“江寒水不流,魚嚼梅花影。”形象生動,妙趣橫生。
毛澤東《卜算子·詠梅》:
“風雨送春歸,飛雪迎春到。已是懸崖百丈冰,猶有花枝俏。 俏也不爭春,只把春來報。待到山花爛漫時,她在叢中笑。”
全詞明快流暢,高昂奮進,贊頌梅花的高尚情操,謳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。這是古今詠梅的絕唱。
梅花也是畫家筆下的傳統題材。從古到今,產生了不少傳世之作。
唐·張祐《梅圖》,南宋·楊無咎《雪梅圖》、王炎叟《梅花詩意圖》,元·王冕《墨梅圖》,明·陳洪綬《梅花山鳥軸》、文征明《冰枝倩影圖》、張炎《雪景梅花圖》、金農《玉壺春色圖》、原濟《靈谷探梅圖》等等,各具特色,耐人尋味,百讀不厭。
近代吳昌碩、臺靜農、任伯年畫梅花清供,枝少花疏,干屈如鐵,畫出了梅花凌寒遒勁的高貴品質。
現代關山月以畫梅見長。其作多為巨幅,枝干如鐵,繁花似錦,雄渾厚重,氣勢磅礴?!?/span>報春圖》《一笑暖千家》《鐵骨清香雪里梅》等,令人震撼,印象極深。
甘肅畫家陳伯希、王天一、楊立強,都喜畫梅,并有自己的風格。楊立強愛梅、畫梅,在宅院植有九株梅樹,自號“九樹梅花主人”。
進入新時代,我國提出綠色發展、生態文明建設、環境保護,古樹得到保護,建成了一批森林公園。人們植梅、探梅、賞梅、詠梅、畫梅;梅的食用、藥用、香料用途更加廣泛。梅花已成為廣大人民文化旅游和物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二0二一年二月十一日于蘭州
作者:郝洪濤,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原院長,國家二級大法官,著有《郝洪濤詩詞集》《文史散論》《洪濤行吟集》《詩詞札記》《法院工作散論》《域外散記》《甘南紀事》《隴南紀事》《晚晴集》《甘肅歷史人物》(主編)等。